江苏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基地

作者:时间:2022-11-30点击:

一、概况与定位

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于2020年获批江苏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基地,在充分发挥我校大气科学学科优势的基础上,融合管理科学、信息科学、环境科学、经济学等学科,形成跨学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。科技创新智库基地聚焦制造业发展与技术创新、风险治理与应急决策、气候变化与能源政策、人才治理等方向,着力服务于国家战略,结合行业导向,面向社会需求,解决实际问题。

基地以“数据赋能,科技创新”为宗旨,打破学科限制,旨在打造创新型、综合型、多学科创新智库基地,积极探索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,切实提升科技智库服务能力和水平,为推进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。

二、发展现状

在团队建设方面,基地拥有一支高学历、高职称的跨学科研究创新团队,所有专职人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。基地现有专职研究人员30余名,研究人员具备了合理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。基地有多名教师入选江苏省“333工程”、“青蓝工程”、“六大人才高峰”、“双创博士”等高层次人才项目。

在科学研究方面,基地研究人员近年来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江苏省社科重大项目等30余项,在《管理世界》、《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》、《中国管理科学》、《Nature》子期刊、《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》、《Energy Economics》等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。研究成果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(人文社会科学)二等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等奖项。

在平台建设方面,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、风险治理与应急决策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、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、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、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等多个科研平台与智库基地协同合作,与南京市大数据局管理局、江苏省科技情报所、航天宏图、中兴软件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展开合作,依托校企联合,全面推进理论和技术的产学研应用,高效服务地方发展,实现知识成果转化。

在人才培养方面,基地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,学院现有教师95人,其中教授12人,副教授31人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、物流管理、金融工程、经济统计、保险、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6个本科专业,其中,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、物流管理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,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江苏省A类品牌专业,并通过英国图书信息协会(CILIP)认证(全国第三家,第一所省属高校)。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、博士后流动站,应急管理交叉学科博士点,金融专业硕士点。

三、社会服务贡献

基地发挥科技战略专家、高端智库的优势,在服务国家科技发展战略、聚焦气象行业服务、巩固脱贫攻坚成效、推进数字人才管理等方面,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。

服务科技发展战略。以教育部及江苏省重点支持的4个智库为依托,连续出版《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》18部,已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领域影响广泛的高端智库。李廉水教授作为第七届国务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,长期为国家中长期战略建言献策。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《国家“十三五”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规则》,同时被《“十三五”国家科技创新规划》采纳。向刘延东副总理汇报关于研究生扩招的建议,在全国广泛实施。

融入气象行业发展。在应急管理研究领域承担3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和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,专著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。依托3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,重大疫情应急储备基金的立法建议被全国人大采纳。面向五大洲近千名政府管理人员,连续十年开展应急管理培训,得到世界气象组织WMO高度评价。开发灾害损失评估系统,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。

夯实脱贫攻坚成效。团队围绕新能源扶贫展开研究,成果发表于Nature子期刊、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等,引起美国马里兰大学、今日头条等媒体的关注。张慧明教授被国务院扶贫办特邀参加会议;“应着力解决‘两个不平衡’难题夯实光伏脱贫攻坚效果”等建议获得李克强总理、国家能源局长、全国人大、民盟中央等领导批示或采纳;智库专报在江苏省政协会议上立案并付诸实施。

推进数字人才管理。对人才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,形成《加快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问题研究》等咨询报告,获人社部、宣传部充分肯定,并被光明日报内参使用;举办“人才大数据”全国博士后交流论坛;出版6部《中国博士后发展蓝皮书》。《大气科学研究进展和科研合作态势》等研究报告被中国气象局采纳,服务气象行业人才引进

四、未来规划与展望

引培结合,建设高规格研究团队。以“龙山学者”计划引领人才引进和培育,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。引入竞争机制,激发研究团队的活力。

智库建设与理论分析文章。形成智库建设的人才梯队与专报的报送机制,围绕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,向《江苏省科技工作者建议》投稿3-4篇文章。

“双化”转换,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。科研成果应落地,做到服务于智库建设、服务于地方经济。将应急决策、气候变化、能源政策等领域的科研优势与实践应用有效对接,使科学研究立足于经济发展前沿,做到研究有新意、成果有成效。

合作拓展,全面提升基地影响力。建立常态化的校际、校企合作机制,拓展研究人员的“互访”渠道。增加与科协不同学会的互动,服务行业和地方,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性转化。